最新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实用16篇)
发表时间:2025-06-07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
今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了自然博物馆。一进博物馆我们先参观了古干尸展厅,展厅里放了两具干尸的骨头,都是明朝的。一具干尸骨头已经发黄,还有一具干尸骨头竟然是黑色的。我看了觉得有点恐怖,所以我们很快就出来了。
接着我们参观的是古动物展厅。一进展厅我就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我根据这些化石的样子告诉妈妈这里的恐龙化石有剑龙,还有长颈龙。妈妈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其实我是在自然课上听老师说的。这次我看到了真的恐龙化石,觉得有些害怕。因为长颈龙的化石好高,头颈好长,头都快碰到屋顶了。我想如果它们没有灭绝一定会把人吃掉吧,它们简直是庞然大物,就连旁边的恐龙蛋化石也很大,我都看呆了。
古动物展厅里的古人类发展陈列室也很吸引我。陈列室里的图片、模型介绍了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还有人的胚胎发育的过程。我看到很多实景模型,知道了人类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知道了猿人由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进步,还知道了古人类是怎么生活、捕猎的。其中有一个模型中有一群猿人用自己做的石器在杀一只鹿,我觉得太残忍了,不过妈妈说他们是为了生存才这样做的,不然他们会饿死的'。
后来我还参观了各种动物的展厅,看到了节肢动物、线形动物、鱼和两栖动物的标本,还有各种鸟、哺乳动物的模型。其实还有很多动物我有点忘了。不过今天我问了爸爸妈妈一个问题把他们考住了。你知道会飞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吗?答案是蝙蝠。如果上自然课认真听的小朋友一定都知道这个答案。
我今天的收获可真大啊!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2
通过对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伟大变革的展览,我看到了40年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看到了泱泱中华是如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并且成为全世界的榜样,我更坚定了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历史在展览里展出,未来在我们的脚下,需要用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踏出。
我觉得这个展览仔细看还是会有很多感慨的,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还是个人生活方面的个人叙事,都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每一方面的变化感觉还是挺大的,别说七零后,我父母那代人,见证,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四十年;我觉得咱们九零后感受到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都相差甚远,还好我们都有着各自温暖的回忆。希望祖国越来越强盛的同时,人民生活能越来越美好,这样才能真正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人民,否则,无论现代生活多么便利快捷,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展览见证了中国人民40年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幅提升,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美好向往伴随着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从老三件到新三件,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过参观展览,我充满信心,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很荣幸和南开大学文学院党支部的同学们一起参观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参观过程中,我系统地了解了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在神州大地上发生的巨变,为祖国的强大而欢欣雀跃,更坚定了要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决心。这40年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说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已经步入新时代的我们,应继续,砥砺前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一步一个脚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3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这次社会实践给我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自然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增长才干,在实践中为自己的知识库储备更多的能量。
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感觉很无聊,很乏味,现在细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对自然的新奇与渴望。
参观博物馆实践活动给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提供了很好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使我们能更方便的学习自然,学习更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增长了很多知识,是在增长中成长,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表现出了知识大量缺乏,只会书本运用而不会实践运用等。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自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知识的海洋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我回到家后会更加珍惜在家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4
温州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的地方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2003年,位于世纪广场西侧的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馆内展区总面积8000平方米。该馆设有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等五个专题陈列。该馆拥有文物2万多件,有20个门类,而尤以陶瓷器、彩塑、书画为特色。五月三号,我和瑞贤一起去参观了温州博物馆。
买了票,我们进入展厅,就看见一楼大厅里的花岗岩壁面上悬挂着九幅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的铜雕壁画: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农伏羲、燧人取火、大禹治水。这些浮雕都很漂亮,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后羿射日了,这是一个很精彩的画面:后羿身上背着箭袋,手里拿着箭弩和箭,眼睛专注地望向东方,准备把箭射向太阳。这些浮雕都表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厅里有一个“孔子系列”的大型彩石玉雕,这个玉雕分为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事迹图、春满神话州四部分。“孔子系列”是温州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吴进德生前的扛鼎之作。“孔子系列”历时三年,花费45000个工时,耗用黄金10斤,用玉10余吨。其中孔庙是我最欣赏的,它长6.3米,宽5.7米,高3.45米,它精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以岫岩玉为主要原料,底座是由花梨木精制而成的。它的每个细节都很讲究,特别是雕刻,更是精益求精。来看“孔子系列”的人,没有一个是不拍手叫好的。听导游说,整个系列是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镂雕、线刻、阴刻、贴金、镶嵌等多种技法。它在1997年被评为吉尼斯世界玉雕珍品,同年六月参加“北京全国首届十大民间艺术家精品展。”1999年应邀前往昆明参展。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收藏价值。我们在大厅里还看到了抛石机,蒙古军就是靠它,攻下了久攻不下的襄阳城,因此又称“襄阳炮”。
一楼大厅里还有个蒙古包,它的形状是上圆锥下圆柱的,我正在外面看得入迷,这时,瑞贤提议去蒙古包里看一下,我们就进去了,里面有四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刻着龙。还有三张茶几,一张古代皇上坐的“龙椅”。墙壁上都“刻”着网格,还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
我们还去历史馆和自然馆里看了一下。历史馆主要分为公元前1的温州大事记、近代的温州大事记和当代的温州大事记三个版块,每个版块都用梗概、人物事迹和出土文物,来说明我们温州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五千年。
自然馆有鸟类、禽兽、鱼类、贝类等多个主题陈列,我们快要到出口的时候,忽然看见那里有五六头恐龙,最后一只恐龙,它的头时而伸高、时而降低,还发出巨大的响声,让我很害怕。
我们又走进了休闲吧,我们刚进大门,就看见里面有一个湖泊,湖泊里游着五彩斑斓的鱼儿,湖中的假山石和喷泉,也成了一大亮点,
喷泉下雨般丁冬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
参观完博物馆后,想着参观过的种种情景,不仅发出感叹:博物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还让我们有了很多乐趣。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5
初衷很简单,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一些社会实践经验。
进入博物馆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远古的中华大地。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沧桑。在导览员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各个展厅,从古代的青铜器、陶瓷,到近代的书画、文献,每一件展品都吸引了我驻足观看。
这次实践中,我较为触动的是与观众的互动。有些观众带着孩子来参观,他们好奇地提问,我尽力为他们解答,同时也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尊重。还有一些老年人,他们深情地讲述着自己与某些展品的故事,那些往事仿佛又重现眼前。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种过往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为能够成为这个伟大文化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同时,我也明白了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未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为了自己的成长,也为了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6
在大学的这段时光里,我有幸参观了我们国家的一些重要博物馆,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和体验。这次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博物馆参观中的心得体会。
我记得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时,那是一座充满了历史沉淀的地方。我仿佛能感觉到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它们自己的故事。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这次参观让我对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个微观的世界,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科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展品,我了解到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历史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展品深深吸引。比如一件古代的陶瓷,它的细腻工艺和独特的美感让我惊叹不已;又比如一幅古老的壁画,它虽然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但仍然能够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活力和精神。这些展品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伟大。
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了人类历史的厚重和丰富,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现在的生活。同时,这次参观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
总的来说,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收获颇丰。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珍惜和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我相信这次参观将会成为我一生中宝贵的记忆,也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7
今天上午,我和几位同学代表港北区建设小学去参观贵港市博物馆,为此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参观主题是“行走的课堂:探索文物的奥秘”。
到达博物馆门口,从馆外观望,博物馆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主馆建筑南北长73米、东西宽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积3847.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馆呀!这么大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文物呢?我不禁这样想。
走进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童心圆小记者准备了马甲、帽子、采访本、笔、小记者证等物品。整理好这些装备后,我和妈妈跟随着我们的带队老师与讲解员姐姐,一同参观这奇妙的博物馆!
馆共有三层楼,每层楼都有不同的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为“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室”,通过讲解员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复原室是由发掘的罗泊湾一号汉墓整体保护、修复并迁移而来,是岭南地区同时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复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规模和结构。
二楼为临时展厅和系列展厅,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遗珍——贵港历史文物”陈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汉代陶器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三楼是系列展厅和专题展厅,集中介绍了贵港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人文历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市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风采。
参观完展览厅后,我们小记者兴奋的时刻到了,那就是抢答环节。抢答时,同学们积极举手。随后我们观看了古筝表演,谭老师还现场教我们画陶器。活动结束时我们集中到博物馆门口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觉得自己收获到了很多,让我开阔了视野,更加珍惜现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气息,真正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8
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居然还有博物馆?为什么石头有博物馆?奇石博物馆里有多少种石头?为什么石头也可以称为‘宝物’?带着疑问和好奇,我跟随小x者团一起走进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中国四大名石;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接着介绍了胡杨树;胡杨树生活在沙漠,被称为‘沙漠英雄’,因为它具有“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说法,当然奇石博物馆里还有来自于侏罗纪时代的硅木化石,也有新疆雅丹石是由新疆雅丹地貌的沙子风吹而成的沙化石,沙化石粗糙,还有广西大化石是由水冲刷而形成的水中石,水中石比较细腻光滑,这些石头全部都是天然形成。是不是很神奇呀!
在奇石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处特别的风景,就是每个石头都有一个“有趣”的名字,老师告诉我们,石头的名字是博物馆主人自己取的,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石头都根据赏客的.认识不同,名字有不同的意义。
后来,我还学习到了在古代欣赏石头的标准是:瘦、丑、皱、漏、透。在现代欣赏石头的标准是:形、质、色、纹、皮等,我还知道了咱们临汾奇石博物馆里有五种形态各异、收藏价值极高的石头种类。
令我神往的是灵璧石:在古代,也称为罄石,每个部位敲打可以发出不同声音,在古代用它做乐器,如编钟。
走进奇石博物馆里,让我领略到了小小的石头竟然蕴藏着那么多奥秘,更深刻体会到‘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
今天的我,收获满满,下我们一起出发吧!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9
博物馆,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触摸时代脉搏的重要场所。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观了本地的博物馆,这次的体验让我收获颇丰。
博物馆内陈列着各种珍贵文物,从古代的陶瓷、玉器,到近代的书画、兵器,每一件都讲述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我特别被一件明代的花瓶所吸引,瓶身的图案生动,线条流畅,反映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生活习俗等。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敬畏前人的智慧和才能。
除了学习知识外,博物馆之行也让我体会到了宁静与庄重。在这里,人们可以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融。这种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0
星期六下午,我学完跆拳道,妈妈带我去了xx府城墙博物馆游玩参观。
xx府城墙博物馆座落在巾山脚下的巾山广场。一进门就看见罗哲文选生苍劲有力的题字。再向里走,您能看见一座栩栩如生的江南长城的模型。随着我们的指点,三台电视机和灯光为我们一一介绍,让我知道了崇和、靖越、兴善、镇宁、丰泰、括苍、朝天,这六扇围绕古城的城门。
我又看见了那英姿飒爽的戚继光将军,正在排兵布阵。还有那精致的沙盘,坚硬的仿真石墙,古老的民俗用品等等,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一个橱窗里的场景是许许多古人在修建城墙,他们有的在打水泥,有的人在挑着沉重的城砖,还有的人在添补墙的破洞。一个个小人都做得非常有趣可爱。他们的城墙也是一样的逼真。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在观赏。我们还看到古人在修城墙的时候在用牛车来把土地压实。
在后一个展厅,我们看到了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城实景展盘。让人错觉回到了千年之前。设置精妙的江下街微缩场景,仿佛让我穿越到了那个时候。几个强壮的大汉在背运船上的麻袋,在一家水果店的门口放着许多的西瓜和桔子。让我看着觉得好玩极了。在旁边的一家药店,我犹如闻到了药味。在旁边还有一首古老的童谣,写的是就是江下街,“外婆家,江下街……”
在这里,那斑驳的断痕,流金的岁月,有关古城历史的一切,值得每一个参观者带着对文化的尊重,永久记忆和珍藏!
我爱临海古城,我为我是临海人而感到自豪!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1
上个星期的星期日上午有点事,很累,本来是打算中午好好休息一下,睡个好觉的。但是却被通知下午要去参观省博物馆,心想反正也没去过省博物馆,就跟同学们一起去看看吧。
好在省博物馆离我们学校也不是很远,坐了一会车之后就到了。刚刚下车,三座宏伟的带着古代风格的建筑映入我的眼帘,我当时就觉得今天这次参观肯定不会让我失望。
我们这次来正好赶上“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的油画展,让我也感受到了除了荆楚文化之外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气息,也是视觉的盛宴。
看湖北省省博物馆主要还是要感受一下本地的荆楚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楚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灿烂文明,八百年的历史中,楚人以勇于进取的精神创造了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参观了“古代瓷器专题展”、“秦汉漆器艺术”、“荆楚百年英杰”等,其中重点参观了荆楚百年英杰。通过参观我了解到湖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誉。近代以来,荆山楚水更是英杰辈出。其中有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他们从不同方面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缅怀或尊敬。在这么多的藏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剑了。这两件文物一件是代表荆楚音乐文化的代表文物,一件是代表荆楚军事工艺的代表文物。曾侯乙编钟保存之完整,气势之磅礴都令我震撼。越王勾践剑饱经岁月犀利,剑锋完好,剑身犹存,实属难得。
一个地区的博物馆是反映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当地历史沉淀的集中展现,是十分丰富而生动的历史讲堂。这次省博物馆之旅把我从课堂拉到了现实中,通过对历史遗物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先人是怎样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以勤劳的智慧,奋勇抗争精神,创造出无数的奇迹。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共青团员,我们要继承先人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做一个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这才不会辜负了父母,社会,祖国的培育。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2
一直以来,我对博物馆中的文物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我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走进了市区的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我被眼前各式各样的展品所吸引。从古代的陶瓷到近代的书画,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件唐朝的瓷器所吸引,它那细腻的纹路和柔和的色彩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
但这次参观不仅仅是欣赏。在参观过程中,我还发现,很多年轻人与我一同走进博物馆,他们或拍照留念,或认真记录。这让我感受到,博物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了解我国历史的决心。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它还隐藏在这些宝贵的文物中。我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这些文物近距离接触,感受它们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也希望博物馆能够举办更多这样的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我国的历史文化。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3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大花猪
中国国家博物馆装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今年春节后终于开馆,又适逢德国的启蒙艺术展也在那儿开幕,于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进去之后感觉这博物馆被整得很巨大很现代,但半天看下来,德国人的启蒙艺术展非常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很令人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9个部分: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的革命。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许多名家名作,是迄今为止国外博物馆在中国展出规模大的。我个人感受是:与其说这是让人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给人以启迪的历史重现。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内容丰富而不凌乱,条理清晰而富有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期间我偷的拍了几张pp与大家共享,因为没用闪光灯,又是偷的拍,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画,明快的色彩,休闲的行人,让人深切地体会到18世纪那种光明、自信社会心态,也反映出当时各阶层相处融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既表现出和谐生活的场景,又表达了当时欧洲人对大洋远处未知世界的憧憬,对世界探索的激情。
这幅画描绘的是英国人第热气球试验成功时的情景,观众们欢呼雀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对科学、对航天、对创新的探索的无比高涨的热情和勇气。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4
作为大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的经历不仅让我对博物馆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实践中,我主要负责了导览工作,为参观者提供详细的展品介绍。在准备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许多关于文化和艺术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还让我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在导览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参观者,他们有的对某个展品非常感兴趣,有的则是带着孩子来学习。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教育平台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文化的地方,更是一个教育人们、启发思考的地方。
此外,这次实践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但我们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为参观者提供的服务。通过团队合作,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协调,还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总的来说,这次博物馆的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和合作。我相信,这次的经历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社会实践中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5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6
11月29日,天气晴好,我们一行人起得很早,相约从**出发去参观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展览。
到达国家博物馆是九点多,不算晚,不过人已经很多,排了很长的队伍。
我和小伙伴一起按照导览图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全都走了一遍,政治改革、经济飞速发展、神舟系列飞船、交通运输技术的大跨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实现绿色发展,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交通技术的提升,因为我的家在祖国南方,每回假期,放假回家和开学回校都需要坐很久的火车,我个人也经常往返京津,因此对于火车和城际高铁的发展感受比较深。我国从最开始从苏联引进技术建造铁路,到如今自己研发核心技术,高铁制造已经比较成熟,北京和**之间,之前的和谐号列车一般需要34分钟,现在的复兴号列车只需要30分钟,且每间隔五到十分钟就会发一次车,十分方便了两地人们的出行。
看了这次的展览,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中国在40年的时间里,卧薪尝胆,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次出行让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不仅仅是综合国力的增强,还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各个小的方面。
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展,骤然发觉,原来“伟大”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转型阐释。四十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社会和人民不懈奋斗,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以展览的形式具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采用小细节小物什来书写宏大变革,通过视觉冲击而直达心灵。四十年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人民的衣食住行中,更体现在国家科技国防的探索与发展中,展览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可上九天揽月”的载人航天飞船以及“可下五洋捉鳖”的蛟龙一号载人深潜器的模型展览,那曾经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如今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化为现实,尽显大国气象与浪漫。
从小物件看大变化,在参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中,的感受就是科技成为了改革的动力,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航天器的高端,还是人工智能的实用,亦或是VR虚拟现实的梦幻,都体现了在科技的巨大推动下,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收音机到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从自行车到新能源汽车,所有的变化都是科技的巨大的力量的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从一个科技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到现如今的科技强国,科技推动中国昂首挺胸地前进。
-
推荐阅读:
最新个人理财实践报告(范本十四篇)
最新扎染工艺实践报告(推荐14篇)
最新大学生课外实践报告(分享11篇)
最新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应急预案(实用11篇)
科学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实用七篇)
贺卡制作实践报告(精华14篇)
-
想了解更多【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网的资讯,请访问: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